中报一出,腰斩式下滑的重卡行业,“伤情”藏不住了。疫情反复、供应吃紧、需求不振,阵阵寒气传来,身处其中的企业,轻则打个喷嚏,重则高烧不退,但也有人裹紧身上的棉服,穿过周期。 8月31日,潍柴动力公布2022中期业绩,上半年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867.4亿元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3.86亿元,在疫情冲击、需求不振的环境中,这个成绩单足够亮眼。 账面上的数据令人定心,账面下的数据给人信心。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至少一半的增发股东仍然持有潍柴,包括制造业转型基金、双百基金、乡村振兴基金、新加坡投资银行等。资本的嗅觉向来敏锐,能让其长期持有的潍柴,必定有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。 手握多张好牌,打有准备之仗 市场是有周期的。 如今的重卡市场已跌到6年来最低点,原因无非是经济不景气、市场已饱和,但问题是,此时距离上一个低谷期只有十年时间,曾经的低迷仿佛就在昨天,人们不至于如此健忘,也都知道要“寻找第二条抛物线”,可能做到的注定是少数。 潍柴就是那个少数派。近年来,潍柴持续调整结构、多元化布局,以既深且广的产业链,抵消宏观周期带来的震荡,直白一点地说,潍柴早已不是一家重卡发动机企业——其重卡发动机占比已战略收缩至30%左右,农业装备、工程机械、大缸径发动机、发电动力等占比已提升至近55%,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早已开始布局。 横跨各领域的同时,潍柴也在横跨地域,近年来,潍柴动力加快出口业务布局,今年上半年,发动机出口销量同比增长33%,重卡整车出口销量同比增长52%,变速箱出口销量同比增长53%,以覆盖全球的大循环,分散单一市场的短期波动。 经济周期必定会来,靠“熬”是熬不过去的。潍柴变被动防守为主动进攻,手握多张好牌,持续创造价值,坦然穿越周期。 夯实技术优势,让长板更长 在行业下滑中,做到下滑幅度最小、速度最慢,在行业回暖时,做到反弹最快、增幅最大,潍柴所展现出的韧性,值得细细剖析。其实,保持多元与聚焦主业,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,跨领域、跨地域布局的潍柴,在传统优势项目上始终占据领先地位,充分发挥在可靠性、燃油经济性、动力性等方面的技术优势,让市场有限的需求向自身倾斜。 面对低迷的重卡市场,潍柴抓住差异化需求,适时推出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。例如,潍柴今年针对高速标载物流市场主推大马力产品,提升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。虽然,2022年上半年,中国重卡行业大幅下滑,同比下降63.6%,但得益于公司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,潍柴的大马力高端产品优势明显,在重卡发动机领域的市占率稳步提升,尤其是国内市场的装机率逐步提升,7月份超过50%。 提前预知风险,激发人的力量 与寻找机会同样重要的,是预知风险,甚至有人说,对企业而言,真正重要的,是天大的风险来了能站得住,而不是天大的机会来了能站得高。 作为一家跨国装备制造业集团,经过多年发展,潍柴在经营管理、应对行业下行周期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,不同部门各司其职,不同业务单位主动寻找突破口,不论是对于现金流的把控还是对风险的管理,都有一整套体系来支撑。 当然,响鼓也要用重锤敲。潍柴体系如此庞大、牵涉面如此之广,一丁点隐患就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。不让隐患扩大,关键在于人的警醒,现在回看潍柴掌门人谭旭光的雷霆手段,更会对其敢挖“地雷”的魄力由衷敬佩。不给干部留一丝情面、不给自己留一点退路,企业家的危机感,让谭旭光敢讲狠话、敢揭疮疤,也因此凝聚了潍柴系上上下下的共识,即使不看资产多寡、赛道优劣等硬指标,单看品牌、看人心,潍柴的赢面也很大。 在波诡云谲的市场风浪中,潍柴交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,强大的抗跌能力,给投资者吃下了定心丸,也给苦寻对策的市场带来样本。相信在行业回暖之时,潍柴必定不负众望,率先飘红。 |
|
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:
|
|
[ 关于我们 ] [ 人才招聘 ] [ 展会合作 ] [ 广告服务 ] [ 友情链接 ] [ 免责声明 ] [ 网站地图 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