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装备制造业竞争白热化的2025年,以“We are one”为主题的山东重工·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,向世界传递出中国高端制造走向深度融合、协同发展的强音。 会上,山东重工集团副总经理、潍柴集团董事长、总经理马常海用“年年难过年年过,日子过得还不错”,道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真实状态。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,是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500多亿元、同比增长6%的稳健业绩,更是潍柴在产业变革大潮中展现出的战略定力与系统韧性。 “大有可为”、“欣欣向荣”与“两条腿业务” 从2023年的几十台,到2024年的几百台,再到今年前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400%,大缸径发动机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快速放量,成为潍柴传统业务裂变升级的生动写照。在AI时代算力需求爆发的背景下,这条被内部称为“大有可为”的赛道,为传统发动机业务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。 新能源领域,潍柴的长期主义正迎来收获。早在2010年,潍柴就开始布局新能源,除了电池外,电机控制器、电机都有布局,10多年的坚守,让潍柴的新能源业务如今“欣欣向荣”。“潍柴必须抓住新能源的时代机遇,绝不能掉队。”马常海的语气中透着坚定。 国际化战略同样结出硕果。不管是山东重工还是潍柴动力,一直坚持两条腿业务,今年前三季度,潍柴发动机板块出口收入增长30%以上,达到历史新高。在马常海看来,“我们未来的增长点就在出口,我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”。 充分竞争,锻造真实竞争力 作为一家巨无霸级的装备集团,山东重工一直秉持充分竞争的市场理念,以“背书而不替代”的品牌策略,让旗下子品牌参与自由的市场竞争。整车可以选择外部配套,整机也可以对外供货,完全对外开放的环境,倒逼各个产业链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自我提升,保持竞争力。 潍柴就是“充分竞争锻造竞争力”的典型。处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交替的产业变革期,潍柴拒绝非此即彼的路线选择,而是追求多元技术路线的协同发展。在发动机领域,潍柴拥有全系列全领域发动机,连续4年4次刷新柴油发动机本体热效率世界纪录,现在已经达到53%。新能源领域,今年3月,潍柴新能源产业园在烟台落地投产,具备年产能20GWh的电池PACK能力,推动新能源“三新”业务前三季度实现122%的增幅。 这种开放性更延伸到全球创新网络的构建中。获得中国质量奖的潍柴WOS运营管理模式,既在国内基地深度应用,也成功输送到海外企业,实现了全球团队的管理协同与共同进步。 “We are one”的双重含义 截至目前,潍柴在海外并购了10家企业,全部实现盈利。同时,潍柴国际化指数达到40.93%。这份成绩的背后,是潍柴独特的“三化”融合智慧。 “一定是与主业有关系、和主业相协同”,马常海强调的协同化原则,让潍柴在并购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。“与主业无关的业务一律不干”,聚焦国家战略、聚焦产业相关、聚焦技术瓶颈,成为潍柴并购筛选的精准罗盘。 当地化战略,则展现出双向融合的智慧。从法国博杜安到德国凯傲,潍柴既把技术和产品拿到国内来,让海外企业在山东国产化落地,也把潍柴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导入到当地。这种“血脉相连融为一体”的实践,让跨国并购超越了简单的技术获取,成为真正的产业协同。 “把所有的合作伙伴企业看成一家人,打心眼帮他们成长”。马常海阐释的同心化理念,成为跨国整合的文化基石。“这十几年的发展,我们很少提兼并、重组、收购,都是讲战略合作,推进文化融合”,从员工到工会,从管理层到企业文化,潍柴通过真诚交流赢得认同。 “We Are One”是本次大会的主题,也是潍柴的雄心和答案。如马常海所诠释的双重含义,“We are one,我们是一家人;We are one,我们是第一,永争第一”,整合多元技术、驾驭复杂生态的潍柴,必将在“We Are One”的道路上继续前行。 |
|
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:
|
|
[ 关于我们 ] [ 人才招聘 ] [ 展会合作 ] [ 广告服务 ] [ 友情链接 ] [ 免责声明 ] [ 网站地图 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