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车展上,大通官宣品牌焕新:全新“众辉标”以环形彰显全球化布局,下方“人”字驱动“科技+生态”双轮,上方“人”字锚定“用户至上”核心,传递与用户并肩共创的承诺。品牌更明确愿景——成为“全球轻型商用车领导者”,以“用领先技术与全生态链打造用户型企业,为奋斗者铺就向前之路”为使命。 作为“科技大通”的具象落地,大通同步重磅发布面向企业用户的无人客货双子星“大拿RoboVAN”“大拿RoboBus”,引发行业热议。当前无人驾驶迈入商业落地关键期,这两款产品绝非单纯迭代,而是大通践行品牌使命,精准破解企业运输、出行痛点的系统性方案——毕竟,无人驾驶从不是炫技表演,而是直击真实需求的解题实践,更是赋能奋斗者长效创富的坚实行动。 无人驾驶要摆脱高精地图“依赖症” 行业长期陷入一个思维定式:高级别智能驾驶必须依赖高精地图。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前提,却在商用车实际运营中暴露出致命弱点——高昂的测绘成本、缓慢的更新频率与有限的覆盖范围,使其成为规模化商用难以逾越的屏障。 大通的解题思路是,无人驾驶的技术路线应该因场景而异。在追求全场景、全天候的终极目标之前,先在特定场景下完成“科技-商业”的闭环,或许是更可靠的商业化序章。 大通首创的“鸿图智能无图算法”,表面是技术方案的创新,深层次则是对自动驾驶发展路径的重新思考。在末端物流和园区接驳这类相对封闭、规则明确的中低速场景中,鸿图智能无图算法通过“视觉-动作”基础大模型,对环境实时感知和预判,让大通的无人车实现了“交付即运营”,将新场景适配时间从半个月压缩到零。同时,大通还采用了包括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周视/环视相机等在内的多模态传感器方案,能应对园区、城市道路等复杂物流场景的障碍物识别,实现L4级中低速场景端到端解决方案。这也为其在实际作业中,通过物流单量规划最优路线提供了技术支撑,进一步提升了运营效率。 滑板底盘或让商用车迎来“iPhone时刻” 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备受追捧的滑板底盘概念,也被大通首次以车规级标准引入商用车领域。这步棋背后,是对商用车本质的深刻理解:用户需要的不是一辆车,而是一个可靠的创富平台。 大通打造的行业首个车规级L4滑板底盘采用全域双冗余设计,转向、刹车、通讯等核心系统全部配备“双保险”。当一套系统故障,备用系统毫秒级接管,这种设计思维已经超越传统商用车的安全标准,更接近航空级的安全理念。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带来的商业价值。大通的L4级滑板底盘支持货运、客运、驮运等多种上装的快速适配,让用户能够“一底盘多用”,根据需求灵活调整车辆功能,而这种灵活性在运力需求多变的末端场景中尤为重要。未来,商用车可能像智能手机一样,硬件平台标准化,功能应用个性化,用户可能不再购买整车,而是选择适合自己业务的上装方案,这将彻底改变商用车的商业模式。从这个角度看,大通的无人车不是来替代司机,而是来赋能“新司机”的,即那些用技术管理车队、用数据运营线路的新一代“运力管理者”。 商业化落地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技术的成熟只是上半场,商业模式的成立才是决定胜负的下半场。无人驾驶历经十余年发展,真正实现稳定盈利的场景依然寥寥。上汽商用车与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,指明了一条出路:无人驾驶的商业化,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运营生态。 行业首个无人车无人换电方案的落地,是关键的破局点。3分钟极速换电与超800座的换电网络,解决了无人车规模化运营中最现实的补能效率与基础设施问题。此举将补能体验从“小时级”推进至“分钟级”,为商业模式的算度提供了坚实基础。 更为重要的是,大通正通过与头部快递企业共建运营站点,联合构建“无人驾驶生态圈”,从“科技供应商”转型为“生态共建者”与“运营合伙人”。无人驾驶的商业成功,不再依赖于单点的科技突破,而是取决于整个生态的协同效率。 大通的无人车布局,展现了一个传统头部品牌转型的决断与智慧。它不是简单地将燃油车电动化,而是以用户价值为核心,重新思考商用车在新时代的角色与定位。无人商用车正在走进现实,大通已经用“科技+场景+生态”的三重奏,为自己赢得强有力的发声权。下一步,就看这场由科技驱动的创富革命,如何在真实的商业场景中开花结果。 |
| 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:
|
|
[ 关于我们 ] [ 人才招聘 ] [ 展会合作 ] [ 广告服务 ] [ 友情链接 ] [ 免责声明 ] [ 网站地图 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