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十年前,中美关系破冰之际,康明斯带着全球领先的柴油机技术叩开中国市场大门,如同一块“跳板”,迅速缩短中国柴油机产业与世界的差距;五十年后,这家企业以50个着眼零碳战略的行动项庆祝在华的50年。 显然,这是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,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,这段故事里藏着中国品牌解惑的钥匙。 在已有的筋骨上长出新肌肉 柴油机的轰鸣声曾是中国运输业的主旋律,也为康明斯这家以柴油机见长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,从“开上八平柴,财产滚滚来”的B系列传奇,到60%-70%的快递载货车是东风车配东康机的辉煌,康明斯一度成为柴油机企业的对标对象。 不过,康明斯从未让声音掩盖对未来的倾听,踩着天然气热火朝天的节拍,康明斯从多年前起大力投入天然气产品开发;面对新能源的浪潮,康明斯的混合动力链技术采用P1、P2、P4等不同混动架构。在氢能方面,康明斯积极布局燃料电池及氢内燃机关键零部件,配装康明斯氢燃料电池的公交、渣土车和牵引车已大量投入运营,拥有全球唯二的氢气内燃机台架的东亚研发中心,正聚集康明斯全球力量投入研发。 或许,对康明斯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,“开发什么”比“怎么开发”更重要。康明斯高层也坦言,康明斯当下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,是如何在能源转型期平衡资源投入。纵观行业,有的企业放弃内燃机、ALL IN电气化,有的则排斥电气化、只做内燃机。康明斯选择了一个风险最小但难度最大的路——现有核心产品、过渡技术、终极产品,都持续投入。 多头并举显然需要海量资源,康明斯在研发上的投入增幅已不能用“%”来形容,直接是5倍、10倍乃至20倍的增长。另一方面,动态管理资源分配,目前,康明斯中国60%~70%的核心产品由柴油和天然气组成,而甲醇、氢能源将在未来新能源中占据重要比例。不难看出,这样的资源分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康明斯成熟的供应链,让创新成本可控。 用韧性面对复杂 在华50年,康明斯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,但比起“成功”,康明斯更愿意用“韧性”作为这段历程的关键词。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市场,没有哪种技术路线、哪种产品能一统天下,为每个细分市场都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,除了借助合作伙伴的信息输入,更要自己去贴近市场、贴近客户。 进入中国之初,康明斯的产品开发只能称之为“产品导入”,大量开发在美、英等地的技术中心完成后导入中国。2006年,本地化研发正式起步,先后经历产品本地化、技术本地化、人才本地化三个阶段,这为康明斯后续适合市场的产品开发(即FFM)和适合特定应用的开发(即FFA)奠定了基础。 实践提升了康明斯在中国的工程能力,用好数据则实现了三方共赢。作为跨国公司,数据保护是康明斯不可触碰的红线,在严格满足中国法规的基础上,康明斯内部有更严格的数据采集、传输、存储、使用要求,从而赢得了用户和主机厂的信任,得以持续挖掘120万台各类产品产生的实时数据,更好地理解具体场景工况,帮助主机厂发挥整车的更大优势,也通过数字化实现科技平权,让个体用户和团体用户都能享受到服务红利。 从走进去,到走出去 不出局就出海,这是摆在很多中国品牌面前的必答题,而这道题,康明斯已在中国回答了50年,其中的经验非常有价值。 比如,康明斯在中国有6家发动机合资企业,东康、福康、西康、安康面向车用市场,此外还有和柳工合作的工程机械专属动力、和重庆机电合资的大马力合资公司。如此多的合资公司,避免同质化只是基本操作,让每家都持续受益才是目标。 以较早合作的东风为例,1986年,彼时的二汽通过许可证生产方式引进的康明斯B系列柴油机大获成功,著名的“八平柴”,其中的“柴”,指的就是B系列柴油机。许可证生产的成功,让东风与康明斯一路扩大合作,发展至今,现在的东康不只覆盖轻中重型发动机,还扩展到AMT、氢内燃机等领域。同时,双方的合作也拓展到了东风的海外市场。 从“走进去”到“走出去”的故事,也在工程机械领域上演。随着国资企业推进海外矿山收购计划,大量中国品牌的工程机械设备走到海外,帮助中国品牌出海,甚至走到中国品牌海外客户的设备现场,成为康明斯非常重要的战略业务。 五十年前,康明斯带来的是柴油机;五十年后,它带来的是一部涵盖低碳化、本土化、全球化的跨国启示录。如果为这部启示录取名,那么,康明斯高层的那句“在中国,为中国,也为世界”,再合适不过。 |
|
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:
|
|
[ 关于我们 ] [ 人才招聘 ] [ 展会合作 ] [ 广告服务 ] [ 友情链接 ] [ 免责声明 ] [ 网站地图 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