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不少厂家为达标国六而感到“头大”的时候,潍柴结结实实地“凡尔赛”了一把——与原来的国五产品相比,潍柴的国六产品不仅合规,而且更省油、更有劲、更可靠、适应力更强、舒适度更高。 所以,到底是我们把国六想的太难,还是潍柴有自己的“私用加特林”? 面对“既要又要还要” 自主ECU来“稳定局面” 答案显然不是前者。 众所周知,做发动机,既要满足客户的诸多要求,又要满足法规的刚性要求,还要考虑成本和竞争优势的问题,难度相当大。从技术的角度看,国六阶段的很多需求是相互矛盾的,同时,商用车客户运行环境复杂,有人跑东南、有人跑西北,有人在高原,有人在沿海,想要有“量身定制”的效果、最大化保护客户收益、兼顾各方需求,需要潍柴的自主ECU出面来“稳定局面”。 作为行业内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ECU的企业,潍柴可以更好地在发动机控制策略方面做工作,其自主ECU控制策略均为自主开发,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规律、发现问题、找到平衡点,再通过最佳算法,根据海拔、温度、湿度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,保证在满足法规的前提下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,做到“全面兼顾”。 最大程度的适应性开发 只为满足客户的需求 自主ECU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,但并不是有了自主ECU就万事大吉。与国五相比,国六法规的限制条件大幅增加,如果没有新技术的加入,那么就会出现两个结果,要么是牺牲客户的利益换取法规的满足,要么就是满足客户需求但不满足法规的要求,无论是哪个结果,潍柴都不能答应。 那就只有死磕新技术。去年,潍柴发布了全球首款本体超过50%热效率的发动机,先进的燃烧技术、进气技术、控制技术和发动机结构、材料的升级,正是潍柴用死磕技术换来的。需要注意的是,潍柴拥有2~15升机的全系列布局,它的“死磕”,是PLUS版的“死磕”。举个例子,在做标定时,工程师要长时间在台架上标定参数,几天几夜不离开台架是常态,等到下台架的时候,胡子拉碴的工程师如同“野人”一般,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,然而这却是潍柴人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。 同时,由于潍柴的产品是全系列、全领域的,如果用统一的标准开发,必然不能让所有客户都得到最好的收益,而适应性开发又会带来研发成本的激增,看似“两难”的选择,在潍柴眼中其实根本用不着选择——客户收益优先,这是潍柴的研发准则。从硬件配置到发动机控制,潍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适应性开发,给客户带来最大收益。 让消费者用好国六机 先要让国六机好用 必须承认的是,做好与用好,是两个维度的事。进入国六时代,有客户抱怨“为什么国六机故障这么多”,其实,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六故障的提醒系统比国五更强大,是针对国六复杂系统开发的提醒客户避免更大麻烦的好举措,但由于有些提醒不贴近客户,加上客户对国六不是非常熟悉,就变成了尴尬甚至是抱怨。 潍柴给出的解决办法,是在报故障码的时候做到“通俗易懂”,用消费者能听懂的语言来描述故障。比如,过去的故障提醒会提示“增压压力过低”,客户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,就会觉得“真麻烦、事太多”,而潍柴通过后台的算法识别出是不是某处漏气,如果是,那么提示就是“XXX位置漏气”,清晰易懂的提示让客户能明白问题发生在哪、该去做什么;再比如,潍柴可以做到通过算法识别客户是否使用了法规所不允许的尿素,如果是,就会提示客户尿素有问题,去更换合规的产品。 自主ECU、最大程度的适应性开发、通俗易懂的人机交互,拥有“私用加特林”的潍柴,在国六方面已能媲美世界先进水平,“凡尔赛”一把,又有何妨? |
|
【版权及免责声明】:
|
|
[ 关于我们 ] [ 人才招聘 ] [ 展会合作 ] [ 广告服务 ] [ 友情链接 ] [ 免责声明 ] [ 网站地图 ] |